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入围“国字号”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
原标题: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入围“国字号”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
近日,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的通知》全国25家基地入选,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榜上有名并成为广东省唯一入选者。
作为国际制造业名城,东莞具有产业技术转移承接能力强、意愿高、辐射效益明显等优势,其旺盛的产业需求、丰富的技术转移实践机会,有利于人才与雄厚产业的近距离链接,也为技术转移人才培训、培养、实操与作用发挥提供广阔空间。
而松山湖高新区作为东莞的科技高地、人才高地和产业高地,更是不遗余力地构建更加完善的技术转移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和条件下,科技部火炬中心将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以下简称“国家基地”)布局松山湖,将为东莞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增添强劲“智力动能”。
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是松山湖高新区管委会贯彻落实珠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任务,深度参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专设机构,为松山湖管委会下属事业单位。中心负责统筹协调园区科技成果与科技服务资源,开展技术转移人才引育、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等相关工作。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重要组成部分的松山湖科学城,目前正重点布局国家级大科学装置,形成大科学装置集群、交叉前沿研究平台、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实体,相继催生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原始创新成果,有效推动了技术成果转移转化。
目前,松山湖科学城正以全市之力超常规加快建设,全力推动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南方先进光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谋划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加速推进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大科学装置和大型科研平台的成果推向市场,实现产业化。
例如东莞本地龙头企业东阳光药业联合散裂中子源/东莞市人民医院共建肿瘤治疗临床试验基地,成功开发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肿瘤工程样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研发的新型口罩滤材可替代熔喷布;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先进陶瓷与复合材料技术产业化团队项目获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团队项目立项。
目前,东莞成立有中国科学院云计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广东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研究院、东莞清华创新中心等33家新型研发机构,大部分集中在松山湖,其中有4家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累计培育科技企业1600多家。
这些研发机构成立了一批高端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基地,促进技术成果规模化应用。依托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设的科技成果产业化中试孵化园区,引进18个优秀科研团队进入创新样板工厂,推动科研成果进行小、中试。
目前,东莞市共有420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了研发机构登记备案,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42%,其中松山湖高新区规模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62.33%,R&D投入占比达9.46%。
一是技术市场交易活跃。2019年东莞市技术合同成交417项,成交金额达到222.07亿元,其中,松山湖高新区贡献90%以上。
二是社会化技术转移机构加快集聚。东莞市积极扶持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建设,目前已集聚国家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东莞市技术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东莞市知识产权交易服务中心、东莞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湾区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等专业机构和科学家在线、东莞科技在线等科技创新资源网上平台,成立松山湖国际技术经理人实训中心、诺睿创新研究院“工作坊”、(湾区)创新商业化学院、价值评估与商业谈判(CPVA/CSN)实训中心等,为东莞基地注入具有国际视野的、成熟、开放与复合型培训资源。
此外,松山湖园区也已出台支持获国际认可的技术转移相关认证专业人才在园区就业给予10万元奖励的政策。
三是创新创业技术转移载体齐全。东莞市拥有各类孵化器122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23家,仅松山湖高新区就有14家,例如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团队组建的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已孵化企业超过90家,其中高新企业14家。
四是军民科技成果供需与转化机制顺畅。东莞市引进了以中航集团、中船集团为代表的5家军民融合研究院,引导优势东莞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领域,其中智能气悬浮无叶空气净化柱流背喷扇、第四代超快脉冲激光器等研发项目转化落地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五是构建了完善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东莞市实施科技、金融、产业“三融合”政策引导银行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设立了信贷风险资金池。2019年全市发放科技信贷贷款107亿元,惠及企业1503家,全市20%以上的高企(1179家)获得科技贷款。
六是国际技术转移合作频繁。东莞市与俄罗斯、以色列、加拿大等国家建设了多个国际技术转移协作与资源对接平台,成立相应的技术转移中心促进技术产业化。例如,东莞市中俄国际高技术转移中心已完成激光采血、便携式血凝仪等多个项目在东莞的对接落地。
以东莞为代表的广东省各区域产业特色鲜明,产业基础雄厚,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需求强烈,对技术转移的承接能力强,也对技术转移人才提出强烈需求。为此,培养一批专业化、高素质的技术转移人才,支撑全省创新驱动发展是接下来国家基地建设的重要使命。
按照建设方案,国家基地将以“搭建网络、构建体系、培养人才、引育师资、打造课程”为目标,构建粤港澳区域协同,具有湾区特色、产业特色、实践特色、国际化特色的培养体系。
“在广东省科技厅的支持、指导和推荐下,依托松山湖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开展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这是对松山湖高新区积极投入国家珠三角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的认同肯定,更是对松山湖继续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鼓励鞭策。”国家基地负责人说。
负责人介绍,国家基地将以《国家技术转移专业人员能力等级培训大纲(试行)》为基础,开发具有广东特色的初、中级技术经纪人与高级技术经理人的课程体系和教程,打造由“大纲课程、特色课程、实训课程”组成的立体化课程体系。
据了解,国家基地将依托松山湖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设覆盖粤港澳、辐射全国,具有湾区特色的技术转移人才网络;形成以国家基地为核心,设有多个区域分中心、3家以上实训基地的“1+N”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布局。
国家基地还将构建“研究+培训+实践+考试+认证+备案+评价+激励”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体系,培育一支对产业贡献度较高、实践参与度较深的技术转移人才队伍,累计为全省培养各级技术转移转移人才不少于1000人次;引育汇聚百名国内外技术转移行业专家,建设一支系统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国际化师资队伍。
素材来源:学习强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由东莞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