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东莞产业信息 > 正文内容

东莞: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打造科创制造强市

admin7个月前 (09-27)东莞产业信息14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7387家;R&D占比提升至3.54%,排名全省第二;科技创新综合竞争力挺进全国城市20强、地级市第三,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以制造业立市的东莞,近年来在创新发展上大步迈进,经济发展闯出一条新路。

  目前,东莞已成为全国第15个GDP超万亿元、人口超千万的“双万”城市。站上新起点,东莞锚定“先进制造+科技创新”城市定位,努力实现经济在万亿元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实现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8月29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发布的《关于支持东莞新时代加快高质量发展打造科创制造强市的意见》,提出四大战略定位,为东莞发展指明了方向——打造科创制造强市。这一次,“世界工厂”被赋予更高期许,将全面提升发展能级,顺应新时代要求加快高质量发展,在科创发展道路上更加笃定前进。

  9月30日《羊城晚报》A特7版报道

  加快人才聚集,打造前沿科技创新高地

  金秋9月,位于东莞松山湖的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建设正酣,于近期迎来头部标段首栋建筑的顺利封顶,为其如期完工投用奠定基础。据介绍,该校区于今年3月正式动工,目前建设进展顺利,行政教学楼、宿舍和食堂等主体建筑预计明年6月30日前完成施工。据介绍,大湾区大学建成后将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研究资源,打造成活力迸发的创新源头、人才港湾。目前,东莞这所建设中的大学已经引进30位教学员,并结合湾区特色开展多重联合办学工作,与香港中文大学开展合作共建绿色能源和材料实验室,和北京大学共建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研究中心等,搭建平台聚拢创新发展要素。

  大湾区大学的快速建设是东莞强化源头创新、加快高端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重要抓手之一。东莞要打造科创制造强市,把“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前沿科技创新高地”这一战略定位摆在了首位。接下来,东莞将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以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为抓手,牵引带动东莞在国家重大科技设施、高水平实验室、研究型大学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完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体制机制,优化创新生态,集聚更多高端人才。

  在源头创新方面,东莞积极推进散裂中子源二期、南方光源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协调推动“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融合发展,探索在松山湖科学城复制推广广州、深圳省级权限范围内的科创政策。在机制完善方面,广东省也将赋予东莞更多权限和自主权,加快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如进一步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支持研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此外,还将支持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融通创新。高端人才招引方面,东莞高标准筹建大湾区大学,加快建设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支持东莞理工学院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为人才提供更优更好的承载和发展平台。

  据了解,为给更多高端人才提供科研的广阔舞台,东莞近年来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并出台“1+28”人才配套政策体系,为各类人才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发展前景、服务配套和人文关怀。根据东莞新一轮“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行动方案(2022-2024年),东莞计划三年内引进10个战略科学家团队、引育1000名行业紧缺急需领军人才等。

  坚守制造业根基,建设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9月21日,位于东莞松山湖的捷邦科技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成为今年内东莞第9家A股上市公司。至此,东莞全市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增至75家,其中A股上市公司达54家。成立于2007年的捷邦科技是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为消费电子精密功能件和结构件,应用于平板电脑、智能家居、3D打印、无人机等消费电子产品领域。公开信息显示,该公司将以发行上市为契机,持续投入技术研发,加强人才培养,力求从消费电子行业拓展至新能源锂电行业,并升级新材料开发应用能力,成为精密智造与新材料应用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

  捷邦科技是制造业企业在东莞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小缩影。东莞是制造业名城,制造业是东莞经济的根基命脉。聚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这一战略定位,东莞将始终坚持以先进制造业为根基,推动产业创新升级,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多元支撑的产业体系。据介绍,为了进一步提升东莞制造业发展能级,东莞已出台多项政策加强“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培育,加快传统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

  2022年8月,在工信部发布的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示名单中,东莞有31家企业入围,数量位居全省第三。东莞现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9家,排名全省第二。这些新入围的企业中,超过60%的产业聚焦于制造业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工艺和关键基础材料研发,为东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为加大力度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东莞近期正式印发了《东莞市加快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企业的若干措施》,从空间、技术、资本、市场、人才、管理等全方位要素,提出多项举措,为“专精特新”企业赋能。根据措施,东莞将实施企业分级培育,构建梯度发展格局,力争到“十四五”期末,东莞市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100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60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20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到10家以上。

  同时,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重点培育万亿元级电子信息、五千亿元级装备制造产业,打造一批千亿元级支柱产业,力争到2025年新增5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根据今年9月新发布的《东莞市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到2025年,东莞要打造成世界级新一代通信设备、手机及新型智能终端、半导体元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产业集聚区。按照规划,2025年,在产业规划上,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完成规上总产值1.2万亿元,其中智能终端产业规上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年均增长6%,规上工业增加值约2000亿元,年均增长7%;产业布局上,重点打造高端化智能终端集聚区、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集聚区、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聚区。该计划提出,东莞要立足电子信息产业原有的发展优势,聚焦以补齐短板做强产业链,将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推动东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加快制造业迈向产业链高端,努力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

  抢占湾区“C位”,打造双循环重要节点城市

  8月24日,2022年东莞重大项目动工仪式在虎门举行,当天正式开建的,就包括了投资146亿元的东莞市轨道交通2号线三期工程。该项目是东莞第三个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成后可与深圳地铁、广州地铁、深茂铁路、中南虎城际实现换乘接驳,加强东莞与粤港澳大湾区的通联。

  东莞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几何中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东莞拥有面向国内国际市场的双向优势,这也是东莞被赋以“打造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城市”这一战略定位的意义所在。接下来,东莞要充分释放内需潜力,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功能,提升要素和市场资源利用能力,打造发展新优势。

  交通互通方面,东莞将发挥天然的通道优势,加快打造大湾区区域交通枢纽,重点推进广深第二高铁及东莞中心城区高铁始发站的规划建设,构建完善对接湾区、促进深莞惠一体化的区域铁路网络及城市轨道交通网。接下来,东莞还将加大力度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优化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强化城际轨道交通衔接,支持穗莞、深莞地铁对接,同时强化区域路网衔接,加快推动狮子洋通道、莲花山通道等项目建设。

  同时,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功能,支持东莞出口产品转内销,推进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发展,并实施品牌提升计划,增强“东莞制造”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东莞积极推动台湾名品博览会提档升级,在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举办若干有影响力的展会。支持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大力发展“首店经济”,探索建设有地方特色的市内免税店,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

  此外,加快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巩固传统出口市场优势,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东盟等新兴市场。并完善企业“走出去”服务保障,支持企业依法依规开展境外投资和海外并购。数据显示,东莞已经与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全市外资企业超过1.38万家,外贸总额突破1.5万亿元,稳居全国城市前五,跨境电商进出口多年位居全国头部。

  优美的环境、高品质的空间,才能吸引更多人才汇聚东莞,实现千万人口的共生共荣。在城市品质方面,东莞将立足于“宜居宜业高品质现代化都市”这一战略定位,全面对标国际一流湾区,统筹优化城市空间、规划设计和功能品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成开放包容活力幸福城市。根据目标,到2025年,东莞经济实力、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功能更加突出,城市品质和能级迈上新台阶。到2035年,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实现在2020年基础上翻一番,美丽东莞建设成效显著,基本公共服务实现较高水平均等化,建成高品质现代化国际化都市。

  东莞已发展成为日益繁华的现代化都市

  城市功能品质方面,支持东莞加快中心城区、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滨海湾新区“三位一体”都市核心区建设,打造高品质现代都市新空间。城市发展空间方面,完善政府与企业混合成因的闲置土地盘活新机制,加快盘活存量用地;持续推进“三旧”改造,创新用地历史遗留问题解决机制,加大对“工改工”项目支持力度,加快村级工业园改造。公共服务供给方面,支持东莞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建设包容共享城市。并增加中小学幼儿园公办优质学位资源供给,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改革,提升社会办医水平,加强医学类人才培养。

葛毅明微信号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版权声明:本文由东莞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创业者港湾+绿色金融”∣东莞建行特色网点松山湖创新支行揭牌开业

“创业者港湾+绿色金融”∣东莞建行特色网点松山湖创新支行揭牌开业

  日前,建行广东省分行首家“创业者港湾+绿色金融”特色网点——东莞松山湖创新支行开业。建行东莞市分行副行长郑天星,松山湖科技教育局局长任耀新,松山湖城市建设局副局长司华峰,松山湖财政分局副局长罗惠珍,东莞理工学院财务处副处长肖莉,东实集团大学创新城公司总经理陈松等参加了“创业者港湾+绿色金融”启航仪式并为松山湖创新支行揭牌。   开业仪式上,郑天星表示,建行致力于聚...

东莞旅游景点

东莞旅游景点

  描述:东莞的春天,万物复苏、风光无限。春游的步伐也在不紧不慢的向我们走来,随着踏青、植树等活动的开始,很多公司也在敲锣打工的准备着今年的春游计划。今年你们公司   描述:东莞周边好玩的农家乐、公司团建出游的好地方?推荐一家东莞公司团建一日游的农家乐,非常适合团队拓展一日游,无论你是几十人还是上百人的团队这里都有适合您们公   东莞-东莞周边-黄江...

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入围“国字号”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

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入围“国字号”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

  原标题: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入围“国字号”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   近日,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的通知》全国25家基地入选,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榜上有名并成为广东省唯一入选者。   作为国际制造业名城,东莞具有产业技术转移承接能力强、意愿高、辐射效益明显等优势,其旺盛的产业需求、丰富的技术转...

东莞松山湖高新区消防救援大队、专职消防队食材配送服务项目招标公告

东莞松山湖高新区消防救援大队、专职消防队食材配送服务项目招标公告

  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消防救援大队   2023年04月07日 21:46   2023年04月07日至2023年04月14日   每日上午:00:00 至 12:00下午:12:00 至 23:59(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   2023年04月28日 14:30   广东省东莞市松...

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消防救援大队科普教育基地和儿童消防教育培训中心建设项目公开招标公告

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消防救援大队科普教育基地和儿童消防教育培训中心建设项目公开招标公告

  科普教育基地和儿童消防教育培训中心建设项目 招标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应在东莞市南城区元美路2号财富广场B座13A层13A08室获取招标文件,并于2022年10月19日 14点30分(北京时间)前递交投标文件。   项目名称:科普教育基地和儿童消防教育培训中心建设项目   合同履行期限:完工期:合同签订后90天内完成项目实施及验收合格。...

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产业发展局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中心招标公告

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产业发展局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中心招标公告

  合同包1(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中心):   合同履行期限:与标的提供时间一致。   1.投标供应商应具备《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条件,提供下列材料:   1)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营业执照(或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等证明文件,自然人参加投标时须提供自然人的身份证明材料。   2)有依法缴纳...

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城市建设局松山湖通湖礼廊二期项目代建服务结果公告

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城市建设局松山湖通湖礼廊二期项目代建服务结果公告

  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城市建设局   2022年07月26日 11:56   陈雯,陈锦茂,沈玉洁,姜大柱,黄钧伟   ¥132.340000 万元(人民币)   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城市建设局   广东省东莞松山湖控股大厦405室   广东...

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开发区

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开发区

  东莞是中国蕞具经济活力的制造业名城, 综合实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十二位、地级市头部位。进入新世纪, 东莞致力于发展模式创新, 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松山湖高新区因此顺势而生。自2001年开发建设以来, 松山湖按照成为“东莞乃至珠三角科学发展示范区、转型升级引领区”的发展目标,努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人才聚集高地”,快速推进各项事业, 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成效显著, 产业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