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专家建议:协同深圳发展东莞应走智能制造发展道路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周年庆祝大会,于14日上午在广东省深圳市隆重举行。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赋予深圳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深圳又一次站上新起点。
毗邻深圳的东莞,近年来也正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莞深合作不断深化,不断有深圳本土企业选择在东莞“扩建”,将生产和研发基地迁址东莞,东莞发展也正步入“快车道”。
除了产业协同发展,2020年6月,深圳市政府批准同意《光明科学城空间规划纲要》,深圳光明科学城牵手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190平方公里环巍峨山大科学装置群,这意味着莞深合作正从浅层次的产业承接,向深层次的科学研究迈进。然而接下来,随着发展不断推进,东莞与深圳两座城市应该如何做好城市定位,错位发展?同时,深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东莞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向深圳学习?本期三人行将邀请广东省社科院经济学研究员丁力,暨南大学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谢宝剑,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共同探讨。
重视发挥制造业优势,走智能制造发展道路
记者:新的起点下,东莞在城市定位上,应当如何合理规划,通过与深圳优势互补,实现竞合错位发展?
丁力:深圳成功的经验在于市场经济的精彩演绎,东莞要学习深圳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先进性作用,政府层面不可操之过急,以市场为导向进行选择。根据我的观察,目前来看深圳和东莞还是属于前店后厂的分工,既然把生产制造基地放在东莞,就应该发挥生产优势将生产制造做好,提供高质高量的供应,而不是盲目学习,深圳搞金融房地产,东莞也搞金融房地产,否则会实现同构竞争没有互补,所以东莞要错位发展。
但在这过程中,应该要破除一个错误观念,即金融房地产赚钱,而制造业属于低端产业。东莞要发挥制造优势,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走智能制造发展道路,实现高质量发展。
谢宝剑:《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深圳要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协调合作,建立区域互动、优势互补的改革联动机制,实现协同对接,充分发挥制度整体效能。”而东莞毗邻深圳,与深圳协调合作和区域互动上具有天然优势。
在城市定位上,东莞要打造与深圳协同共进的临深品质都会区、湾区未来之城,有力的配合和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首先,在基础设施上加强与深圳的无缝对接,实现人流、物流的便捷快速流动;其次,在产业平台建设上,按照深圳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对接深圳的知识溢出和产业转移,实现产业共建共生;再次,在城市营商环境建设上,全面系统复制深圳可推广的营商环境;此外,东莞要加强广深廊道功能,在双城联动中承接人才和创新的溢出,实现高质量发展。
宋清辉:深圳是国家高度重视的经济特区,一系列先行先试在这里首创。东莞是毗邻经济特区的城市,占据优势地理位置,在学习、借鉴深圳经验方面近水楼台先得月。如今,高质量、高速发展的深圳因土地面积的限制受到一定的制约,东莞土地面积空间相对充足,在合作共建、融合发展方面具备相对广阔的空间,两座城市的共建合作有助于深圳突破地理空间的限制,进一步发挥出深圳不断创新突破的潜能;另一方面,有助于东莞进一步吸收学习深圳在探索和突破中的经验。
当前,深圳正奋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这意味着深圳将继续冲在改革开放前列,为在城市发展、全球竞争中取得更多成绩,深圳需要在科技领域实现更多高端创新,需要在金融领域实现更多特色突破,需要在产业领域实现更多优化升级,需要在人才领域实现更多战略储备……因此深圳还将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建设,深化改革,继续探索改革发展之路。
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的不断推进,需要众多“好朋友”鼎力相互,“邻居”东莞就是一位好朋友。通过战略合作、产业融合、人才交流等方式,助推深圳放心大胆探索新科技、新产业、新方向。对东莞而言,需进一步向深圳看齐,鼓励东莞的企业、机构、人员参与深圳建设事业,同深圳一道锻长板、补短板,深化优势领域、扭转薄弱环节,通过支持深圳各项产业发展提升自身综合软硬实力,在建设中寻找符合自身的发展机会。
记者:目前而言,在产业协同发展上,莞深合作有哪些好的经验值得推广与借鉴?合作的过程中,东莞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向深圳学习?
丁力:过去,东莞以贴牌生产和加工贸易为主。当前,我国正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此背景下,东莞要主动寻求转型升级,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在开拓国内市场这一层面上,东莞深圳处于同一起跑线,当抓住这个机遇,提高并完善自身的供应能力。
但同时也要认识到,深圳具备一些东莞不具备的优势,例如金融行业、科技创新能力、高端人才资源等等,这既是东莞短板也可以成为东莞的资源,东莞要学会如何吸引并利用这些优势资源。深圳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东莞做配套产业也是良策,例如深圳做生物制药、新能源汽车的研发,那东莞就可以做相关领域的产业化,将其研发成果在东莞落地市场化。
谢宝剑:在莞深产业协同发展上,一是东莞有效地为深圳产业做强做优做大提供平台支撑。二是东莞充分发挥了制造业基础厚实的产能优势,为深圳转移来的产业链延伸、拓展提供有效的支撑;三是东莞在土地、厂房、人力资本、住房等产业要素支撑上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跟深圳实现协同配合和联动发展。
未来,东莞要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强力度在营商环境建设、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重要高端创新要素、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上加强与深圳对接。
宋清辉:强强联合、产业融合等方式,推动莞深两地许多产业的共同发展。例如许多深圳企业将研发中心、制造中心等迁移至用地成本相对较低的成本,一方面有利于企业优化位于深圳的资源配置,做好战略、经营、市场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有利于东莞引入更多高精尖企业,强化产业集群优势,提升东莞相关产业高速高质量发展。
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成就说明了两点,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首先要靠政策,有了政策才敢放心大胆推动发展;其次需要人才,通过吸收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人才在不同岗位上发挥出功效,才能共同推动城市的发展。
与深圳改革开放初期“摸石头过河”不同,东莞可以借鉴深圳发展的成功经验,就如同深圳曾经通过“三来一补”壮大自身、加速工业化进程,随后通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实现转型升级,实现了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变,助力深圳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现代服务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东莞的产业发展也可以借鉴深圳发展思路,首先通过与深圳协同发展、支持深圳供应链等方式,学习、吸收深圳产业发展的经验,例如政府可以学习借鉴深圳关于推动企业发展的相关产业政策,企业可以学习深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模式和相关措施,并结合自身实际研究更符合东莞未来发展的产业方向,走出一条既能够和深圳保持长期优势互补、互利共惠、共同发展,又能发挥出东莞创新发展的特色之路。
吸引集聚高端创新要素,推动双平台建设
记者:明年是松山湖高新区成立20周年。目前,深莞已经就共建环巍峨山大科学装置群达成共识。在两地携手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上,您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丁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对于东莞和深圳两地的来说,都是宝贵的机遇和资源,两地要充分认识并利用自身资源,互补长短。
在这过程中,东莞可以向深圳学习,积极盘活各种资源,合理配置资源,拉动人才、资金、产业流入,与深圳一道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积极参与到国际科研竞争中去。
谢宝剑:在国家综合科学中心建设上,首先两市要加强联动,实现深度的对接,尤其是在涉及到这个大科学装置和这个国家综合科学中心建设,要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发挥效能,实现协同。其次,要充分发挥双平台的作用,即深圳光明科学城与松山湖科学城携手合作,联动双方资源,发挥双平台优势,积极参与到国家,乃至国际性竞争中。此外,还要积极营造良好科技创新氛围,通过打造全球一流的创新环境,吸引集聚更多全球高端的创新要素,包括人才、资金、项目等,以此支撑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的建设。
宋清辉:携手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我认为其关键在于解决问题,而不是引起分歧。关于两地携手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助力两座城市向好发展,考虑到不同城市定位不同,不排除各城市的研究重点不同,对相同事情的关注程度也会不同。但整体来看,两地携手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都是为我国科研以及相关产业出谋划策,助力我国各省市的协同发展。
因此,在携手共建方面,需要将目光投向长远,通过共建这一特色形式,积极引入各方专业、技术人才和科研资源,与其他具有知名度、有实力、有创造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智库等展开广泛合作。以研究培养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为城市发展做好人才资源储备。科研需要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方向,积极钻研利于我国民生、科技、商业等领域内容,对于技术成熟的结合城市实际予以商业化,尽可能为我国社会发展多做贡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东莞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