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污水建碧道兴城市!东莞治理茅洲河成效显著
入夏的茅洲河,河面洁净,和风吹拂,龙舟锣鼓声不时响起……5月18日,长安镇新民社区党委副书记、村级河长助理梁伟雄沿岸例行巡查,听着熟悉的龙舟锣鼓声,眼前是与前些年不一样的茅洲河。“茅洲河综合整治前后的变化有天壤之别,整治后为辖区发展、环境美化、群众安居带来很多红利。”他说。
从过去人人避之的“墨汁河”,到水碧岸美的市民好去处;从“一提岸边租地摇头”的“脏乱差”,到招商引资新热土、活力滨水经济带……作为东莞治水的“头号工程”,东莞以大兵团作战推进茅洲河流域整治项目落地,促使茅洲河实现华丽蝶变,被评为全国首批18个美丽河湖案例之一。
近年来,东莞全面推进水污染系统治理,全力激活茅洲河的生态环境要素,打造活力滨水经济带,推进了水、产、城融合发展。
“茅洲河整治为社区发展带来新机遇,带来了重大的改变,之前这个区域一直出租给定位低端的、技术含量不高的厂房,以前没得选,现在有得选,要精减数量,精选优质企业,带动社区聚集优质企业,带动其他企业转型。”梁伟雄说。
茅洲河沿岸的现代化厂房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镇委、镇政府帮助社区引进了高科技企业,在建的是长江股份总部项目,这个项目聚焦新能源汽车行业,该项目占地面积约24.5亩,项目计划总投资3亿元,总建筑面积约6.16万平方米。”梁伟雄对记者说。
目前,长江股份总部项目正加速进行外墙以及装修的收尾工作,预计今年上半年完工可进驻投产,预计年产值可达4.28亿元。“我们希望项目完工后,把长安的几个厂区都集中到这边来,将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务求在科创型业务上取得明显的阶段性进展,为长安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长江股份总部项目总经理助理谢斯俊表示。
长江股份总部项目的建设,是长安镇推动新民社区借力茅洲河释放的生态红利,培育新产业新业态的剪影。
梁伟雄表示,社区整合茅洲河的生态环境要素,发挥区内河涌资源优势,串连茅洲河绿道、新民村史馆、新丰“彩虹路”、筷子涌栈道等水乡特色休闲景点,打造优美舒适的旅游景点路线,推动乡村旅游、生态旅游产业发展。
茅洲河治理倒逼流域内企业整治,促使产业转型升级,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社会效益。沿河各社区积极打造绿色水经济新业态,为辖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长安镇农林水务局副局长李汉明向记者表示,茅洲河沿岸曾经有非常多作坊式小企业,涉及塑胶、五金、化工、喷涂等行业,污染大,产值低。借茅洲河整治之机,清理散乱污企业、清退高污染的低端制造业。“去年,长安持续加大工业废水污染防治力度,累计检查涉水企业4236家,对69家违法企业进行立案查处,紧急查封12家违法企业,及时开展问题企业‘回头看’。”他说。
在清退散乱污企业之后,东莞引进重大项目、重大产业集聚平台、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加快了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过来增资设厂,周边聚集了众多高新技术企业。如今,有6家上市企业落户茅洲河流域东莞段,其中,vivo新工业园、OPPO增资扩产项目,以及小天才、宇瞳光学等一批先进制造产业新项目落户。
茅洲河跨深圳、东莞两市,东莞段全长11.88公里。20世纪90年代以来,茅洲河两岸曾充斥着大量低端产业和散乱工厂,大量人口挤在河岸周围的出租屋内,偷排漏排屡禁不止,水污染十分严重。2013年的茅洲河,水质劣于V类,氨氮、总磷等指标严重超标,是珠三角污染蕞严重的河流之一,被群众戏称为“墨汁河”。
市水务局三级主任科员陈举宗表示,2016年开始,深圳、东莞共同打响了茅洲河保卫战。东莞将茅洲河整治作为全市治水的“头号工程”进行深入开展综合治理。
经过整治,目前茅洲河水质达到Ⅲ类优良标准,堤岸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沿线全部建成集生态、安全、文化、景观和休闲功能于一体的优美碧道。
这得益于河长领治、高位推动所产生的效能。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统筹指导下,东莞与深圳建立联动协调机制,按照“同一节奏、同一规划、同一标准、同一机制、同一目标”原则,携手攻坚,对上下游、左右岸同管同治。东莞市委主要领导担任茅洲河市级头部河长,一线指挥协调,解决重大问题。东莞还成立茅洲河整治总指挥部和现场指挥部,从全市抽调业务骨干入驻现场办公,加强一线指导协调。
“东莞以高强度持续投入、全流域系统治理的新模式推进茅洲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攻坚战。”陈举宗说。
东莞下足绣花功夫,将茅洲河流域划分为237个排水地块,全面推行污水接驳和雨污分流改造,新建污水管网440公里,实现污水管网延伸至每个排水地块;建成2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规模为35万吨/日,实现“污水全收集、收集全处理、处理全达标”;组建近百名专职环境监察员队伍,对沿岸企业进行地毯式排查,严厉打击偷排漏排行为,整治“散乱污”企业1.7万多家,从源头上解决了污水乱排乱放的问题。
长安镇辖内的茅洲河流域面积约58.58平方公里,共有9条一级支流,水环境综合治理任务繁重。
“2017年起开始整治,整治期间,大家忙到没有周六日,看到现在与以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困难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李汉明说。
李汉明介绍,在水环境综合治理方面,茅洲河流域综合治理遵照“系统、科学、精准”治水思路,从污水管网建设、雨污分流工程、污水能力建设、系统工程完善、河涌综合整治等方面集中攻坚、系统发力,全面补齐治污短板。
“以前一提到在沿岸租地直摇头,现在企业很乐意找这样的地方,环境优美很多,在窗外望出去视野开阔,非常舒服。”李汉明说。
治理后的茅洲河,河畅水清、鹭鸟成群,消失多年的蓝尾虾、黑鱼重现,成为有效治理黑臭水体的典范。
水变清了,散步、休闲等配套设施亦同步到位,为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东莞决定“水岸同治”。打造优美碧道,作为东莞提升茅洲河沿岸配套设施的主要抓手。
陈举宗说:“在市河长办的统筹指导下,长安镇以茅洲河岸边带为载体,统筹生态、安全、文化、景观和休闲功能建设优美碧道,突出‘水碧岸美’,满足人民对优美水生态环境的需求。”
东莞着手整治茅洲河流域河道水网,打造100公里近岸休闲慢行系统,设立慢行道、跑步道、骑行道,在重要节点设立驿站和亲水平台,满足市民亲水、休闲和健身需求。沿岸还建起了景观带,群众茶余饭后多了一个休闲纳凉、遛娃散步的好去处。
长安将河畔的旧厂房改造成“茅洲河工业文明展示馆”,通过实物展品、老照片等,展示长安工业发展、经济蝶变、城市变迁的图景,讲述浓缩在茅洲河畔这一方天地里“中国制造”的辉煌故事。
以茅洲河治理优化为契机,东莞以碧道建设串联湿地红树林、缤纷演艺公园、翠足童趣园等优质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一条精品旅游线路。东莞开展“碧道+体育”“碧道+文化”等文化体育活动,鼓励以碧道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开发,有效带动周边经济发展。
新民社区作为东莞市社区特色精品示范村创建试点,抓住机遇、借势而为,有效助推农民增收及乡村发展。比如,新民社区铺面租金从原来每月800元提高到2500元。
长安对霄边排渠实施暗渠复明渠,投入约1400万元实施景观提升,被评为“蕞美碧道”,河道两岸的132栋出租物业租金增加50%,村民每年共约增收8000万元。
在“水碧岸美”的基础上,东莞推动水文化建设,使河流生态、景观、人文价值融合发展,包括开展徒步、骑行、摄影、龙舟赛等群众体育运动,茅洲河龙舟赛的重新开赛,让市民也有了下河体验赛艇运动的机会。
茅洲河沿线全部建成集生态、安全、文化、景观和休闲功能于一体的优美碧道,被评为全国首批18个美丽河湖案例之一。东莞将继续书写茅洲河治理新篇章,加速整合“水资源”,积极探索“水经济”,推动茅洲河建设“水上运动”示范点,进一步推动“美丽生态”向“美丽经济”转变。
版权声明:本文由东莞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