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人融合新生态点线面探路新样板
莞台高新产业园区首开区建设进展提速。受访者供图
5月17日,莞台高新产业园区·贰号园区破土动工,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莞台项目同步启动。这不仅彰显出东莞深入推进两岸产业合作的坚定步伐,也拉开了台资企业参与水乡经济区“百千万工程”的全新序幕,加快打造“农业+智造+商业+文旅”融合生态新样板。
产业园建设加速、农业合作项目落地、鼓励台青来莞就业……近年来,东莞聚焦产城人融合,以点带面、串珠成链,全面落实《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总体方案》(下称《东莞两岸方案》)。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百千万工程”、制造业当家等重大战略机遇背景下,围绕拓展台资企业发展空间、拓展内需市场、营造安居乐业优良环境等方面积极作为,取得了显著成效,“两岸创新发展合作先行地”的地位愈发突出。
近年来,东莞作为两岸产业合作前沿阵地,在政策支持下持续迈出实质步伐。自2023年国务院批复《东莞两岸方案》以来,莞台融合发展驶入“快车道”,多项先行先试措施密集落地,吸引了大批台资企业将目光投向东莞。
在这一背景下,东莞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提出打造莞台高新产业园区,在全市规划建设六大片区,并率先“落子”水乡河西现代化产业园。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与数智转型,致力于打造台资企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平台。
其中占地166亩的首开区,于2024年6月迎来壹号园区开工建设。预计今年6月全面封顶,11月初举办落成典礼;入园企业预计今年底开始装修,明年中投产运营。
时隔不到一年,如今贰号园区作为首开区中的第二阶段项目开工建设,标志着莞台高新产业园区530亩水乡启动区的系统布局加快成型。
莞台高新产业园区贰号园区占地79亩,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已有10家企业入驻,涵盖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新材料、智能家居及时尚品牌研发等产业领域,目前独栋定制厂房已完成80%,计划2026年底竣工。
截至目前,首开区壹号园区与贰号园区在不到一年时间里,累计招商入驻企业达20家,独栋厂房定制销售面积达25万平方米。
莞台高新产业园区贰号园区,是壹号园区项目的扩容升级版,更是莞台合作向纵深推进的战略平台。该项目聚焦“智能制造+低碳科技”双轮驱动,规划建设智慧工厂、研发中心及两岸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未来将联动壹号园区形成新兴产业集聚地。
“贰号园区不仅是空间的延展,更是莞台融合的再深化。”东莞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长、广东省海峡两岸交流促进会农业委员会会长、莞台高新产业园区董事长陈宏钦表示,它将链接农业与制造、城乡与产业、岛内与大陆,为台商打造一个可扎根、可延展、可传承的产业基地。
莞台高新产业园区作为《东莞两岸方案》落地生根的首个实体项目,也是继“台商子弟学校、台心医院、台商大厦、台博会”之后,台商在东莞打造的第五张名片。项目采用定制化“工改工”的开发运营模式,以“签约即招满、动工即运营、竣工即投产”的高效模式推进,全周期、多维度精准帮扶中小台商规划定制产业空间和生态配套。
“园区厂房的定制化开发与低碳智慧营运模式,是我们选择莞台项目的重要原因。”东莞优威王电子塑胶五金有限公司是壹号园首批签约入园的台商企业,其董事长陈锦鼎表示,自入驻以来,园区根据企业需求进行了厂房层高、承重、配电、环保及企业生产工艺等方面的定制化设计,并协调各方资源,使企业的增资扩产项目能够快速落地。
在东莞洪梅镇,“水乡蓝龙虾养殖示范基地”的首批蓝龙虾即将上市,预计首季产量达25吨。它们身披蓝绿色外壳,螯部点缀着鲜明的红色标记,平均体长13—15厘米。
“经过试养检测,它们的出肉率高达53%,远超普通虾类。”广东省海峡两岸交流促进会农业委员会副会长、“水乡蓝龙虾养殖示范基地”负责人林建成介绍,自2024年10月试点养殖以来,项目已投放2万尾蓝龙虾实地养殖,历经长达半年的谨慎试养阶段,构建了“月度数据监测体系”。目前成虾的生长状况、抗病力、换肉率等指标均达到量产标准,具备规模化推广条件。
据悉,该养殖基地引入台湾淡水养殖技术,结合水乡片区的自然资源条件,构建“技术推广+产销联动”的产业化模式,推动水乡蓝龙虾(澳洲淡水龙虾)养殖规模化发展。
今年是“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重要节点。在广东省海峡两岸交流促进会农业委员会、东莞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联合推动下,助力“百千万工程”莞台项目正式启动,“水乡蓝龙虾养殖示范基地”正是先行先试的项目之一。
从整体上看,助力“百千万工程”莞台项目是一项立足莞台高新产业园区产业基础而推出的融合发展项目。它将以莞台高新产业园区为龙头,带动台资农业企业、商业休闲、乡村文旅等多领域资源落地水乡河西现代化产业园,探索形成错位发展、协同赋能的产城融合新生态。
“过去我们谈园区,是谈厂房、政策与配套;但今天我们谈园区,是谈融合、谈生态、谈未来。”陈宏钦表示,助力“百千万工程”莞台项目不仅将为莞台高新产业园区企业提供更完善的生活配套、人才招聘及生活休闲、文旅消费服务,更重要的是,有望吸引更多台湾青年与台商在水乡洪梅扎根生活、创新创业,推动台商产业从“制造”向“生活+生态+融合”多维升级。
按计划,该项目将依托水乡片区的区位与生态优势,进一步引入台湾特色农产品、水果、茶饮品牌以及非遗文化资源,串珠成链打造集生态农业示范、台湾美食街区、休闲文旅体验、研学教育与两岸青创融合于一体的“两岸融合·水岸青创智慧小镇”。
两岸农业合作频频结出硕果。近年来,广东省海峡两岸交流促进会农业委员会多次切入“百千万工程”,在东莞促成多个项目落地,包括沙腰两岸农民合作社的建立、台湾特色水果试验引进、檀香岛研究实践所的落地等,为推动农业技术交流、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平台。
在“国民经典零食品牌”徐福记的办公区,“00后”台湾青年蔡雨庭正与大陆同事讨论食品出口市场方案。作为去年8月入职东莞徐记食品有限公司(下称“徐记食品”)的新人,她不仅快速融入了团队,还为公司带来了1.5万元的补助。
“公司聘用台湾青年有补贴,也给予了我更多在东莞发展的机会。”蔡雨庭说。而这背后,正是东莞以政策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2024年7月,东莞市台港澳事务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6部门联合出台《共建台湾同胞宜居宜业美好家园若干措施》(下称《若干措施》),全面落实《东莞两岸方案》,以具体行动为更多台湾同胞来莞发展提供新机遇。
其中,“鼓励用人单位聘用台湾青年”政策明确,2024年1月1日至2025年6月30日期间,用人单位每新聘一名台湾青年并缴纳社保,每满半年可申领1.5万元补助,蕞高申领3万元。
据统计,政策实施以来,累计共69家次用人单位申请聘用台湾青年补助,惠及74名台胞,涉及金额超112万元。
“补助政策就像一场及时雨。”徐记食品人力资源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往在莞台企招聘台湾青年多数靠乡情纽带,现在新政策直接降低了企业用人成本,鼓励企业引进更多台湾人才。
在东莞市富利丰食品有限公司(下称“富利丰食品”),留学回国的台青李羿锌正在筹备公司参展。公司人事相关负责人算了一笔账:“一位台青半年能为公司带来1.5万元补助,这笔钱我们可转化为培训经费或员工福利,帮助台青个人职业成长。”
这种“政策补贴—企业投入—人才增值”的良性循环,正在聘用台青的企业中逐步形成示范效应。
“今年3月申请的补助,上个月就收到了,目前一共收到3万元,资金直达企业账户。”东莞东城爱雅健星河口腔门诊部有限公司人力资源工作人员林女士表示,申请流程十分便捷,企业只需提交劳动合同、台青员工身份证及申请表,“蕞多跑一次”就能办成。
东莞是台商台胞进入大陆时间蕞早、投资蕞密集的地区之一,在营台企超过3800家,东莞也一直致力于推动台湾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在莞创新创业。
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东莞积极落实《若干措施》,市镇财政新增专项补贴资金;完善吸引台湾青年交流发展工作机制,征集提供4000多个优质实习就业岗位;发挥松山湖、滨海湾台港澳青年创业平台带动作用,累计引进青创企业(项目)500余家。
优惠政策的落地、交流活动的增加,让更多台湾青年把目光转向了东莞,也让更多企业向台湾人才抛出了“绣球”。
“政府释放出了促进两岸关系融合、引进更多台湾青年的积极信号,我们企业当然会支持跟进,”富利丰食品人事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已接触了一批烘焙领域的台湾青年,不少人表达了在大陆就业的意愿,“我们企业将用好政策,帮助台青认识大陆发展环境,来莞就业、成长。”
未经用户许可,本网保证绝不会对外公开或向第三方泄漏用户提交的个人信息
版权声明:本文由东莞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