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两会莞商声音|林海川:化解镇村经济痼疾重振东莞产业活力
2022年1月,东莞进入两会时间,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们陆续提交提案,为民生鼓与呼,为发展献良策。作为一座城市政治生活的年度大事,两会成为观察东莞迈向高质量发展征程的重要窗口。
林海川是东莞市政协常委,也是一名莞商,是广东宏川集团董事长。在本次两会中,他提出了提案《关于化解镇村经济痼疾,重振东莞产业活力的建议》,提案提出镇村经济在数十年的积累下形成许多痼疾,不仅限制了东莞产业的活力,也成了东莞“双万时代”经济发展面临和必须解决的困局。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在“以市带镇”行政管理架构下,镇村经济齐头并进、共同发展,成为东莞经济腾飞的强大推动力,使东莞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县成长为世界制造业中心,诞生了一个又一个的专业镇。
但随着市场经济环境不稳定,土地、人力成本、租金等各种生产要素价格提高,许多传统企业运营困难,倒闭破产的企业日益增多,加上企业外迁潮,工业园区和厂房空置规模不断扩大,许多村(社区)赖以为生的物业收入大幅下滑。镇村经济在数十年的积累下形成许多痼疾,不仅限制了东莞产业的活力,也成了东莞“双万时代”经济发展面临和必须解决的困局。
林海川认为,镇村经济存在多方面的问题,比如产业空间形态破碎,用地效率低下;原有产业发展陷入困局,经济活力不断衰减;各镇街各自为阵,难以形成发展合力;土地权属复杂,难以集约高效利用。
针对目前的痼疾,林海川提出建议要着眼于产业前景,创新并完善“工改工”政策,“工改工”是目前重构东莞产业空间,激发产业经济活力的重要手段,但由于镇村工业园区土地权属复杂、改造成本高、审批环节多、改造周期长,导致“工改工”难度大。为此,应从市级层面调整土地开发制度,充分利用政策杠杆,着眼于东莞产业前景拟定镇村工业园区改造统筹规划,创新并完善政策配套,形成完备的政策体系,同时简化审批环节或开设绿色审批通道,从而破解“工改工”困局。
林海川表示,通过“工改工”和土地储备一盘棋规划,加大力度引进重大项目。重大项目是地方经济的强大助推力,华为、步步高分别为松山湖、长安的快速发展带来核聚变效应。东莞应从市级层面统筹,将镇村工业园区改造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与土地储备一盘棋考虑,把碎片化的镇村工业园区纳入连片土地储备范围,以连片“工改工”为主,从而为重大项目落地提供充足的土地储备空间。同时东莞要动用全市各层级资源,乃至撬动省级资源,加大力度引进重大项目,将连片工业园区整合成有主题的创新产业集聚区。
林海川提出,要重构产业空间,探索都市型产业园发展道路。旧有的镇村工业园区已不符合东莞“双万时代”的发展要求,因此必须站在市级层面重构产业空间。一是对优势传统产业的发展空间编制一个拓展规划,打破此前分散格局,通过土地资源集中形成产业集聚,从而推动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链式发展、集群发展、协同发展。二是通过重新改造工业园区,加快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业态,推动产城融合,探索高度集约化、精细化的都市型产业园发展道路。
“平衡各方利益,激发社会资本参与园区改造。为破解镇村工业园区改造资金压力大等难题,政府部门应结合园区改造方向和实际需要加强资金引导,在平衡镇村集体、资本方、改造方、经营方等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为顺利完成改造,可探索“改造权+土地使用权+物业经营权+资金补偿”多种利益分配模式、工改工与工改商住联动改造等模式,激发社会资本参与改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林海川说。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版权声明:本文由东莞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