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改工丨多看看东莞村里的厂房分分钟它就变身了
听到东莞三年要升级改造30000亩工业园区的消息,璋哥有些吃惊,然后很快又淡定下来,「唔,那我可得准备跑路了」。
看上去意外,其实璋哥早已做好了「逃跑计划」:到东莞周边的中山、惠州等地去,继续他的厂房中介事业。
以东莞为中心从事湾区厂房买卖多年,璋哥长期奔跑在各镇区大小工业园区,对于东莞的工业发展情况,说不上了如指掌,也算是知根知底。
作为听得见炮火声的人,他相信这次东莞的工业升级,是来真的。
东莞「世界工厂」的名号可不是盖的。
继1978年头部家三来一补工厂开办之后,1985年,东莞工业产值首次超过农业。恰逢改革开放和国际产业结构转移契机,外贸加工订单大量涌入东莞。龙眼发具厂、稍潭毛织厂、北栅声辉藤厂等企业的成功扩张,激励了东莞各村镇主动迈出招商引资的步伐。
◎ 寮步西溪村在三堂经济时期,曾是大围毛织厂
为吸引港台企业家在村里建厂,当时的村集体可谓使尽浑身解数。在泥泞满地的年代,没有路就征田修路,没有招待餐馆就开放政府食堂,不够地方就用祠堂、文化室等公共场馆来保障生产。
以敢为人先的迅猛之势,东莞各村镇广泛建成工业园区早期雏形,并由此开创了利用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道路。
上世纪90年代,随着企业数量增加和市场节奏趋于理性,原先用公共场馆临时拼凑出来的生产用房已不能满足生产需求,不少企业家开始从村集体买地或租地建厂。同时,在工业用房旺盛需求的鼓励下,各村集体也纷纷筹建自有厂房,出租给企业以换取丰厚租金。
◎ 厂房是村(社区)集体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2008年金融风暴到来、低廉劳动力红利消退之前,东莞的工业一直停留在「以量取胜」的阶段。比起工业园区的配套、规划、建筑设计、安全与环保问题,大家更关心的是可用面积、产能,和建成速度。因为在制造业的帝国里,时间就是金钱,做到就是赚到,厂房,就是生钱的地方。
截至2018年,东莞全市已有工业企业单位17.4万个,工业职工人数184万人,主营业务收入19465亿元。为承载成千上万的工业生产活动,全市已建成镇村工业园约350km²,占全市建成区总面积的1/3以上。
回望过去,东莞工业粗放式发展的历程显然隐患重重。以至于今天我们仍然在为产能低效、环境污染、无规划建设等历史问题买单。同时也不可否认,过去40年的筚路蓝缕,为东莞积累了丰厚的财富和经验,奠定了制造业名城的产业基础。
这里位于广州和深圳之间,有精细完备的全产业链,地大人多消费低,「没有哪个做制造业的会不喜欢东莞」。
不过,这些优势已经不再那么明显了,蕞直观的是人少了。
在2006至2018的12年间,东莞工业外来劳动力人数从482万人减少到310万人。其中一方面是因为东莞大力倡导机器换人,工业生产对人力的依赖减少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东莞不再是传统制造业的沃土,技术和创新正在取代密集人力,成为东莞工业新的增长要素。
◎ 高埗裕元鞋厂搬离东莞后,留下成片空置厂舍
产业大环境已经改变,东莞的工业正在向先进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本地的工业园区却大多仍停留在「天地墙完好面积够用」的粗放阶段:没有电梯,承重不够,配套欠缺,环境简陋。即使地方有意改变当地产业结构,也很难将「凤凰」引进现有的「老巢」里。
除了工业建筑老旧与新型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东莞工业还承受着二手房东和商品房市场带来的无形压制。
2015年前后,随着深圳产业需求外溢,「二手房东」也来到了东莞。
表面上看,二房东先租下一手厂房资源,整合后再转租给实际使用者,是负责物业管理和运营的中间服务商。实际上,由于一味哄抬租金,垄断厂房供应市场,以及野蛮粗暴的管理方式,二房东现象导致了中小企业生产成本大幅上升,生产秩序被扰乱,严重破坏了东莞工业体系的生态平衡。
◎ 招租电话拨过去,联系到的多是二手房东
据璋哥观察,他所在的厂房租售中介行业里,95%的同行都在从事厂房租赁。租赁业务门槛低,收益快,是块被热抢的肥肉。其中一些有资本有关系的,就会成为二手房东。
璋哥自诩是那5%的清流,只从事买卖转介。因为厂房买卖难度大,相对而言竞争小,是难啃但成功率更高的骨头。
2018年,东莞推出《关于稳定工业厂房租赁市场秩序的指导意见》,剑指二房东转租、分租等违规行为。此后东莞厂房租金虽有回落,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二房东始终横亘在厂房资源与实体生产之间。
与臭名昭著的二房东相比,住宅房地产对工业的影响似乎要「斯文」得多。随着商品房价格一路走高,不少企业家选择把多余资产投入楼市买卖,而放慢了实业发展升级的步伐。
◎ 部分住宅买卖投机收益率高,诱惑确实不小
璋哥的一个客户,从事机械制造的徐老板就是例子之一。徐老板今年终于攒够了千万资金,准备买一片属于自己的厂房。他希望用这笔积蓄解决房租压力,以便更好地聚焦研发。可是徐太太却不这么想,她认为当下房价飙升不止,资金应该用来买商品别墅,无论自住还是投资都不会亏。
买房还是做厂?徐老板为此犹豫了好几个月,直到几天前,他终于联系了璋哥去看厂。璋哥对此很是欣慰,他觉得这是产业挣扎得来的胜利:干实业不一定比炒房赚的多,但毕竟是为社会创造了真正的价值。
不过像徐老板和璋哥这样的觉悟可能仍属少数。在东莞城市更新领域,由于工改居改造难度低、利润空间大,近十年「三旧」改造项目中,83%的改造都属于地产类(以工改居为主),产业类项目仅占15%。商品房市场「梦幻」般的繁荣间接导致了产业用地受到威胁,产业用房价格不断被抬升。
◎ 某房产公众号的“工改商住”类主题推文
为保障城市经济命脉——工业的稳健发展,2018年,东莞出台《东莞市工业保护线专项规划》,在全市共划定420平方公里工业保护线以支持实体经济。这是全省首例由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工业保护规划,彰显城市高度重视工业用地保护的同时,也揭露了工业现状的弱势地位。
「落后」于城市产业定位多年,东莞的工业园区已经到了不得不跑起来的处境。不过,前进对于习惯了坐等收租、一本万利的工业园业主来说,仍是一件相当费劲的事情。
除了改变现状的动力不足,事实上可行性也很弱。「大家都知道厂房老旧,是时候要优化了,但不是不想改,而是无从改起」,璋哥手头累积大量「问题厂房」,有的没国土证、有的没用地合同、有的建筑破败、有的产权组成复杂。
◎ 东莞市民服务中心1公里外的一处旧厂房
这些历史问题都不同程度阻碍着工业园区的更新与完善。此外,工业园区改造还面临改造投入大、回本时间长、规划设计缺位等实质问题。
工业园区改造的困难如同一座大山,立在东莞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上。少数大企业坐上直升机就可以越过去了,而大多数中小企业和普通工业园,则需要艰难跋涉才能继续前行。
不过,就在今年,这座大山中间出现了一条隧道。
2020年4月,东莞发布《关于加快镇村工业园改造提升的实施意见》,提出将以低效镇村工业园改造为核心,3年完成「工改工」拆除平整30000亩,开工建设产业用房2000万㎡以上。
◎ 2020年东莞关于加快工改工的政策框架图
与以往支持政策不同的是,这次《实施意见》以「更加集成、更易操作、更强动力」来全面推进镇村工业园改造提升。
文件从「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创新模式、破解难题、机制保障」五个方面提出了34条政策共86项政策措施,重点提高了工改工项目的整体经济效益,清理了历史手续等老大难问题。接下来,就看工业园区业主改变的决心了。
至今年4月,东莞各镇街共申报「工改工」项目200多宗,其中1/4属于村集体出资改造,如虎门大宁社区生态智慧产业园项目、寮步横坑社区万荣工业区改造项目等;1/2属企业自行改造,如厦岗知荣服饰改造创新中心项目等。
截至7月中旬,全市共完成「工改工」拆除平整面积3202亩,任务完成率约为42.7%。
◎ 虎门镇北栅社区产业更新单元拆迁现场 /图源网络
一面是旧厂房开拆,一面是新工业园兴起。即使是住在工业区附近的居民,都不得不感慨东莞已是一天一个样地在变了。
「哇,这是以前那个鞋厂吗」? 看到眼前的现代化花园式产业园,家在康乐南路附近的晓菲惊诧不已。晓菲在北京的大学毕业后,选择了留京工作,大半年才回家一次。这次回来无意中瞥见楷模家居的「工改工」项目,让她对家乡的产业发展有了新的认识。
◎ 东莞楷模家居工改工项目设计效果图 /图源网络
「当时没想过要回厚街工作,觉得很难找到合适的平台,不过看到周围工业区的进步之后,我觉得应该去了解这些企业试试看」。长期孤身一人在北京打拼,其实晓菲也很想家。每次听到同事说东莞的供应商如何如何,晓菲心里就很忐忑,觉得自己错过了家乡发展的重要阶段。
厂房改造后带来「人」的改变,让村集体找到了租金收益以外更深入的驱动力。
工业园区改造升级后,集体物业收入和村民分红增加是蕞直接的利益;而间接地,工业园内产业水平提升,就业群体素质结构优化,对村内公共管理和社区氛围营造都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我们以前都觉得,孩子上了大学还回村里工作就是没出息。但这些高新企业进来后,我儿子跟我说,要是能在这里上班就好咯」。林叔和大多数本地家长一样,都希望孩子能在更优秀的环境中成长。
◎ 长安镇工业升级项目小天才研发中心 /东莞阳光网
对于工改工的未来,不管是莞人里的前浪还是后浪,都对这片新的「大海」充满期待。即使是璋哥这样自嘲「随遇而安」的新莞人,也乐于看到自己生活多年的城市,即将迎来新的发展。
对于东莞的产业升级,璋哥的祝福有些「故作潇洒」。他一边说着「我就这一点本事,东莞不需要的话,我就去周边城市做嘛」,一边又忍不住对自己在东莞的见闻滔滔不绝。
他说这里总有天南地北的人一块交谈,说每个东莞老板的办公室里都有一张茶桌,说他每次出差去其它城市看场地,总是忙到深夜才回。每当看到高速路两旁彻夜明亮的路灯,就知道是进入东莞段了。「当时心里就一个感觉:回到家了」。
其实,璋哥也许不一定要离开东莞。他的团队熟悉东莞各村镇工业园区环境与配套,而工业园区升级后必然对餐饮、住宿等条件有更高需求。如能在工业生活配套方面提供信息整合或专业对接服务,会不会也是一个出路?
工业园区升级的目的不是「干掉」一批人,而是留下更多人。东莞始终是海纳百川的包容城市,但愿城市、企业、生产者和所有居住在这里的人,都能一起成长,共同进步。
资料来源:东莞市统计局、东莞市自然资源局、东莞阳光网、南方Plus
版权声明:本文由东莞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