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使出这招破解土地不足让工业上楼向天要空间!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东莞使出这招破解土地不足,让工业上楼,向天要空间!
从今年的东莞市政府“一号文”到东莞获批“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拓空间”成为东莞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只因制造业立市的东莞,空间问题不解决,所有转型发展都很难实现。
近段时间,东莞也出现了不少关于“拓空间”的案例,“工业上楼”正在东莞的产业园区落地。南都记者近日走访园区的“工业上楼”案例,看看它们的实践能否给东莞“拓空间”带来新思路。
研发、办公、生产结合 避免空心化
制造业的生存发展关系东莞经济命脉。近年来,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综合性成本持续上涨,制造企业生存环境日趋严峻。如何为制造业保留创新发展的土壤和空间,是居庙堂之高与处江湖之远者同样高度关注并投入思考的重大课题。
随着“一号文”的出台,东莞正积极推进“拓空间”,在产业空间重新整理、优化和拓展的背景下,“工业上楼”也将成为产业园区成长的重要方向。
“尤其在东莞,作为一个园区,如果做纯研发和办公,不能跟实体制造结合,我担心会出现空心化”。凤岗天安数码城董事总经理余安定介绍。正在建设中的凤岗天安数码城一期四组团,原规划S8一栋为高层工业厂房,为了扩大对制造企业的承载力,现已将S7号楼规划调整为高层工业厂房。经调整后,一期四组团产业用房约13万平方米,其中工业厂房面积超过8万平方米,占比达58.75%。
↑松湖智谷的室内空间可自由分割,大型机器可以上到10楼以上进行生产、组装。
调整远不止于此,凤岗天安数码城二期占地面积18.4万平方米,将按照M0新型产业用地政策开发建设。项目二期招商方向同样将侧重制造业,精准聚焦智能制造产业,规划设计以工业厂房为主,产业用房面积51万平方米,其中工业厂房占比达58%。
“工业上楼”不是简单地将企业生产线搬到楼上,往往被问及的是楼层承重的问题。“底楼的承重达1吨,顶层可以到700多公斤”,余安定介绍。交通设计则采用客流与货流完全分开的形式,分别位于建筑的南面和北面,互不干扰。
“地下工厂”进行高度精密的制造工艺与技术测试
与之相类似,在松山湖的松湖智谷也进行了“工业上楼”,为满足工业上楼的需要,松湖智谷的室内空间可自由分割,柱间距8.4米,首层高6米,标准层高4.5米,蕞大的承重是每平方米1吨,大型机器可以上到10楼以上进行生产、组装。
松湖智谷有关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不采用“工业上楼”的发展模式,这些动辄占地十余亩,乃至几十亩的工厂将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
而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摩天工厂,与周边低矮的楼房形成鲜明对比。这样的尝试在越来越多的镇街得到青睐,如万江、洪梅等就有园区正在尝试。
值得一提的是,“工业上楼”中,除了“向天”,也有的在“向地”要空间。
建设中的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项目,项目占地面积65564.87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13000平方米,具有人才培养平台、技术创新平台、企业孵化平台等三大特色平台;设有综合区、研发孵化区、粤港机器人学院、国际机器人研究院、创意生活区等五大功能区域。
↓“工业上楼”给东莞“拓空间”带来新思路。
在机器人产业园区的地下还将建设一个10000平方米的地下工厂,可进行高度精密的制造工艺与技术的测试;在地面上,还有12000平方米的中试车间,让科技创新与科研成果实现“无缝衔接”。
康怡熙是一家集模具、注塑、喷涂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现有注塑机40台,产品包括音频电子、耳机等家电消费电子产品。
4月,东莞市康怡熙模具有限公司在松湖智谷举行了开业仪式。这是松湖智谷首家模具制造企业总部,也是松湖智谷第21家开业企业。康怡熙总经理袁成峰表示,公司目前主要入驻写字楼为主,工厂尚未进驻仍设在周边。就当前看来,“上楼”前后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对客户的导入方面,因为产业集聚,同时将工业集中到一起有利于资源共享,这也是他对“工业上楼”蕞大的感受。
余安定表示,园区一直在“向上”要空间,在保证舒适度,保证企业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将空间效应蕞大化。而只有空间高度集约后,才能实现成本分摊,推进共享经济的可能,让集聚的产业、人产生新的化学反应。
在“工业上楼”的探索中,我们同时看到的一个园区业态的变化,正是业态的改变,为“工业上楼”的推行提供了可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产业园区的目标产业,它们对于生产设备较传统产业,有“轻型”生产的特点,也就是轻加工、环保型、低能耗。
在松湖智谷A区不到10万平方米的工厂中,不乏高新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市“倍增计划”企业等数十家企业,业态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制造、生产性服务业等。
凤岗天安数码城更是明确聚焦到新一代人工智能。自2017年以来,项目一期(一、二组团)已经引入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近30家,涵盖从上游芯片到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再到下游各场景应用技术的相关企业,如深圳市艾唯尔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合正汽车电子有限公司等,还有洽谈中的一家美国自动驾驶公司Auto X。可以说,园区企业覆盖人工智能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有望实现人工智能集群式发展的现代产业生态。
为了让企业聚集能够发挥更大的效应,目前凤岗天安数码城已携手北京大学深研院,建立了北京大学深研院-T5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通过产学研结合爆发出更大的能量。
当然现代人的工作需求,一定程度也倒逼着园区、城市转型,与东莞“有怎样的城市就有怎样的人”的观点吻合。可以看到园区做的不仅要留住企业,也要为留住人花功夫,从小资情调的餐饮住宿到工作竞争力提升,产业园区瞄准“温度”建设。如凤岗天安数码城就计划为企业人才提供增值的培训、24小时的生活配套圈。
如早前深圳市深港科技合作促进会会长张克科所言,“工业上楼”实现了产业升级、产业园区升级、产业工人升级。
园区不再局限于“产”,或单独的“城”,而是通过服务链打造,朝着“产城人”多层级融合升级。需要关注的是,避免变相开发、转让产业用房等违规行为,这个需要政府的支持,企业的自律,相互监督。
梳理东莞“拓空间”的探索,从城市更新的加快,到“工业上楼”,再到地下空间开发,这些提效集约发展的思路,都在说明东莞正进入一个精致建设的新阶段,逐步改变“工厂包围城市”的现状。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梁锦弟 实习生 袁淑桢
版权声明:本文由东莞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